Tuesday, October 7, 2008

福德正神(2)

福德正神傳說

 福德正神或稱土地公,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所以尊稱為「福德正神」 。客家人則和炙「伯公」。

  究竟「伯公」 是什么神呢?他原來就是「地神」 ,也就是一種 自然神。中國自古代起就已經祭地神了。人們為有土地才能夠生長五谷,有了五谷才能養活人類。對于土地漸漸的發生感謝之念后來便把土地視為神明。

  尤其中國以農立國,一般的人怎樣重視土地神,由此可猜想而知。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即有祭祀土地的儀式,在《禮記》載有「天子社稷皆大牢, 諸侯社稷皆小牢。」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天子祭地神,以牛羊豬三牲為大牢,而諸侯祭地神,則以羊豬二牲為小牢。

  中國古代設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五官之長稱正,《左傳》注有:「五正,五官之長」 ,又注「 士正曰后土」, 后土既為土官之名,亦為土神之名。

  據《白虎通》謂:「社,土地之神也。」又謂:「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禮記》亦謂:「王為群性立社,又謂:「社,后土也,使民祀焉」。并蔬「后土,即社神也。」

  《通俗篇》謂:「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楚辭》謂:「土伯。」《五經異義》謂:今人謂社神為社公。」 根據以上各種古書記載中,已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各稱呼,或因社神管祈福報功,而有「福德正神」的尊稱 。

  在中國各地以稱土地老爺,或稱土地爺爺為多。而在台灣地區,則以「福德正神」及「后土」居多,有的稱為「土地公」、「伯公」、或「福神」 。又在城鎮及廟祠多用「福德正神」字樣,在郊野及墓地則慣用「后土」 。

  《禪林象器箋》謂:「土地神,守護地方之神。」由此看來,古代的社已遍及各地。先民移居台灣,開拓蠻荒,胼手胝足,辛勤開墾,內心自然產生對于土地祈 求恩賜丰收,以得生存的禱望,不僅視土地之神能護佑五谷丰收,且能保佑家畜興旺,人與天爭,祈神保佑,自屬難免,致有「田頭出尾土地公」之說。

  土地公的來歷,實際上是綜合了古代君主所祭一天,地、社、稷」中的地祗和社、稷之神﹔本來天地之神,民間是不得祭祀的,大概是后來土地公出 「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民間才為他雕像來崇拜。土地公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掌管一小地方,如一區、一里、一鄰之事,是個小劉,只能鎮壓小 鬼怪,所以人們對土地公的祈求也不大。比方說希望他坐鎮在街頭巷尾,求「興利發財」而已。雖然只是個小神,但在他管轄地區內,也不能看輕他,俗語說:「得 罪土地公,飼無雞」。就是這個意思。

  台灣各地的土地公,真是多得無法計算,無論是走在街頭巷尾,田間鄉野,到處都可看到伯公廟,以斷定本省伯公廟之多,有如天上星辰,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俗諺。

  台灣的諸神祭神中,對土地公的信仰,人數最多。事實上,民間對土地公祭拜的信念,也隨身時代背景的變遷而逐漸改變,土地神不僅是農人祭拜的 神,由于他能使農人致富,而轉化為「財神」,目前的礦業、漁業、商業以及金融建筑業者,也都祭祀土地神,期望能從土地神的財富中,分享利潤。土地神的信仰 意識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由司掌土地之神,而兼職財神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祭拜的神明。

民同傳說

  伯公原為對自然的崇拜信仰,而在中國的民間俗念中,總喜歡將神明予以人格化而加以傳說贊揚。人格化的伯公是誰呢?其說法不一。流傳于民間的傳 說甚多,下列摘要介紹几種。據說,伯公為周朝官吏,名叫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姓生活困苦,做了許多善舉,但他死后,接任的官吏,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 言。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之好處,念念不忘,終于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稱為「福德正神」。

  又說在周朝,有叫張福德者,是當代上大夫的家仆。他的主人赴遠地上官就任,家中只留有愛女,其幼女思念心切,欲往見父親,張福德乃伴她千里尋父,途中遇到風雪,女孩受凍將死,張福德脫其衣保護她,她的性命雖然保住,張福德自己卻凍死。臨終時空中顯現
「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仆之封號。上天夫感念忠誠,建廟祭祀。周武王贈號「后土」 ,后世稱為土地公。

  又有一說,昔時一老翁,于路上拾得 卵一個,帶回家讓母雞孵,孵出一條蛇來,老翁飼養于家中。不料有一天老翁外出時,該蛇闖出捕食鄰人雞鴨,老翁知悉后,乃將蛇放逐于山中。但在此后,蛇經常 加害人畜,皇帝則布令除其禍害,但是沒人敢冒險嘗試。此時老翁遂奮勇而去,將蛇刺殺。老翁要求皇帝賜他為公,此后就司掌土地,而稱為土地公。

  另有說,昔時有位老翁,專精于農事,熱心公益,溫厚篤實,指導人們灌溉耕作,廣教人民殖產,使人們從土地種植中獲得收益。死后人們紀念其恩澤而祭祀他尊稱為「地公」 。

  還有傳說古代有個人,名唐簫,此人身體肥滿,死時留白發黑髯,其像貌有福德之相。生前,精于農漁又以常救恤貧民而其家財卻從未因此而失。蓋因土地公的財富,必出天上源源而來,用之不盡。

  「后土」在台灣民間即為守墓之神,也是土地公。 據傳秦始皇,筑萬里長城,征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丈夫筑城而死,孟姜女夫妻情深爬山越嶺,萬里尋夫,聞知夫已故,悲痛交集,淚洒長城,以致城崩八百里,露 出白骨無數,孟姜女難覓夫骨,見一老翁,謂:「你咬破食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就是你丈夫的骨骸。」 果然尋到夫骨。當她抱骨歸途中,漸生皮肉,似將生還,老翁恐死者生還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說「 抱骨踏途不便,可以裝袋背負」。女依所言,遺骨松散,恢復原狀,孟姜女不悅,責怪老翁誤事,老翁慨允為其丈夫守墓土,這就是基地前旁必有「后土」的由來。

  從述「地公」 人格化的形象來看,土地公心腸善良,溫厚篤實,樂于助人,這咱形象便是「土地上」神像的來源。

神像慈祥

  民間祭祀的土地公神像,都是一個形狀,一位白發、白發、笑容可掬的老人,這種樣子的老人也常見于人世間。雕塑的土地工像貌似古時地方員外的打扮,頭戴 錢帽,帽沿兩條布須下垂抵肩,穿的不是龍袍官服,而是普通的便服。面龐圓而丰盈,兩眼微瞇,滿腮白色胡須臉上露出慈祥仁厚的微笑姿態大都采用坐姿身坐太師 椅,兩手自然平置于扶手上,右手執如意,左手拿元寶,兩肩微聳,或因年老稍駝不見頸部,而挺隆的圓弧肚腹特別明顯,兩腿分開自然下垂。有些神像右手執手 杖,左手拿元寶。新建或改建的新穎神像,卻穿上金碧輝煌的服裝,手腳都看不到。

  有的神像卻是成對的,左邊伯公,右邊伯婆。台灣各地的伯公都像老員外狀。「伯公」只算是俗稱在伯公廟里還有個官銜,叫做「福德正神」、有些伯 公的神像邊,還會塑著一只老虎,據說也能為民除害。台灣各地的伯公廟很多,因此伯公的塑像也不相同,至于家堂神畫中的伯公,也像老員外,坐在太師椅,手上 捧著只元寶。

  民間流行個傳說,當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 ,保護老百姓,曾詢問他有什么抱負,「土地公」奏他希望世間的人,個個有錢,快樂過日。「土地婆」當面反對說:「這樣子不行。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貴,富的 富上天貧的貧寸鐵,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的功能。」土地公說「那么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嗎?」 土地婆冉反駁說:「不然的話,以后我們的女兒出嫁有誰來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答,遂放棄他的抱負。因此世間才會發生貧富之別。現在一般的人尊稱土地公 為「福德正神」 備如尊敬。土地婆自私自利,亂出餿主意,當然不受歡迎,把她當作「惡婆」 大家都不肯供奉她了。為此緣故台灣地區的許多伯么廟只供奉「伯公」單身。不供奉「伯婆」 尤其是鄉間郊野的小伯公廟,都沒有祭祀「伯婆」。伯婆的塑像通常都抱有一個嬰兒,好似助生娘娘。到底「伯公」神像應該放在桌案上面還是應該放在桌案下面奉 祀呢?郎瑛的《七修類稿》收藏一段趣話:

  明太祖朱洪武常常微服出巡,某一天,在路上碰到一個監生,二人相邀進入酒店,偏巧已經客滿,二人找不到空位,朱洪武回頭看到店里奉祀一尊「福 德正神」,他把「伯公」 神像拿下來放在牆壁邊地上,說「你的桌子請讓我坐」就和監生對飲,詢問監生說「你哪里人?」監生答「重慶」。朱洪武便出一題對子,請他對說:「千里為重, 重水重山重慶府。」監生對說:「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二人歡飲而散。酒店主人把「伯公」移回桌上。

  那一夜,夢見「伯公」對他說:「皇帝命令我坐在地下,你不要把我移在桌上」。據說不把「伯公」神像放在桌上奉祀就是為此原因。

  現在台灣地區奉祀「伯公、伯婆」 不論祠廟或是人家,一律都鄭重地把神像供奉在桌上。即使田頭田尾高不過一、二尺的小祠,不能擺設神案,也把神像放在石板或水泥台上奉祀。但是,有些較為偏僻地區的小伯公、沒有祠廟僅在較大的樟樹或榕樹下屈身,「伯公」就坐在地上了。

  據說在中國許多地力如河南、廣東等地,往往把「 伯公」 放在桌子下面。因此焚香獻供都很不方便,可是敬奉的人,都不覺得褻慢了「伯公」 ,安之若素。

祠廟最多

  台灣各地寺廟,總以「伯公」 廟最多,有極大的,氣派堂皇不輸一般廟宇,也有極小的,小到只用四片石板,三片當牆,一片當頂,也可作為伯公廟。至于貧陋鄉村,伯公沒屋住,也無塑像,僅在一顆大樹底下擺上石頭供奉伯公。在農業社會里,土地公保佑土地平,
五谷丰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民間對台灣民間普遍祭祀伯公,除了建有專祠供奉外,也在各廟宇中設壇祭祀,伯公又稱福德正神,廟祠分別稱為「福德宮」或「福德祠」,客家地區另有俗稱「伯公廟」成「伯公亭」。

  台灣各地供奉土地公 的方式,不盡相同,在客家地區,原則是是用一塊石板或木牌當作香位上書「福德正神香位」或「福德正神神位」。有些則再供奉伯公,伯婆塑像,有如其他廟宇一 樣,較簡陋的小廟僅在牆上寫個「福」字加上香爐既無石牌、木牌,更無塑像。至于田頭田尾的伯公,更為簡單,寄居在樹下,當然無塑像,連香爐也沒有,一樣受 到崇拜。

  古老而典型的伯公廟,保存了濃厚的中原客家特色,大多數的伯公廟,都是用石塊鑿砌而成,伯公廟本身是石塊砌成的小屋,屋前有小小的石桌,小屋 的正前方,圍牆邊另有一個小小屋,稱為「天神爺」 即天公。伯公廟右側不遠,再蓋一間更小的小屋或僅置一個石鑿香爐,稱為「好兄弟」。天公,伯公,好兄弟,正好你表中國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源遠 流長﹔意義深遠無比,這種典型的客家伯公,保存得并不我,普通的僅供奉天公和伯公而已,有些祠廟則配祀「龍神」。

  客家鄉村可能是台灣最盛行的土地公信仰的地方,各鄉鎮伯公廟林立,甚至有許多緊鄰在一起,除了一村一鄰的公眾伯公廟外,不少農家有私人自行供奉的田頭伯公,所以在鄉間田野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伯公廟。

整年祭拜

  台灣的神明崇拜中,伯公的信徒為數最多。由于他是專司土地的神,而土地與人民生計的關系,最為密切,他是地上農作物生長的神是牲畜旺盛的保護者。一般的人都經常祭拜伯公,祈求伯公的恩賜。諸如家人生病、兒女參加聯考男孩當兵、女兒出嫁、失物、車禍……
等等,都到伯公前祈福求其庇護農家收成好,固然要歡樂一場,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來年。至于祭品,除子雞鴨、魚肉、糖果、劇類 、水果、飲料、金紙香爐等都可膜拜,更不論初二、十六,隨時都可前往祭拜,尤其是靠近民家的伯公廟,每天早晚都有人前往燒香、奉茶。

  當然對于現代生活,那些天天大興土木,興建大廈、公寓、住宅、工廠、橋梁、道路等,人們對于土地公的敬畏依然,開工破土之際,免個了也要祭拜一番,期盼工程順利,人畜平安。

  農歷二月初二是伯公的涎辰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虔誠祭拜伯公、伯婆,土地廟多要演唱犁園,以祝「福德正神」 千秋。又不只二月初二要祭拜伯公,八月十五日還要舉行一次祭禮。前者是春祭,祈求福氣,后者是秋祭答謝伯公的庇佑。這咱種俗,自古至今,未曾中輟。

  不但是二月二日,八月十五日,要依例致祭,每逢初二和十六日,商家都有「做牙」 祭拜伯公。因為伯公是商家的保護神,一般商家,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做「頭牙」(首次的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最后次的牙),其他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分別做牙祭拜伯公,特別是頭牙和尾牙,祭典較為盛大隆重。除了商家初二、十六做牙祭拜伯立、伯婆外,一般農家都保 持初一、十五拜伯公的習俗。

  至于逢年過節,伯公廟的香火更為鼎盛,家家戶戶都要准備祭品虔誠祭拜伯公。除了一般家戶、商家、農人都要祭拜伯公、伯婆外,村落村野到處也有 人祭拜,可見伯公廟之多,崇拜者范圍之廣,可為各種神明之冠。甚至制造陰間天庭用的貨幣商(俗稱金銀紙商還特別制售伯公專用的「福金」出售,供祭拜伯公的 信徒用來燒給伯公「福金」 的紙寬約三寸,長三寸二,每張表面的金箔,五寸平方,十張裝成一束。另外,在路旁或田畔、橋頭等地方,常可看到竹枝挾著一束金插在那里,這是要獻給該地的 土地分,祈求保佑,免除天災地變。

  還有,在祭宗祠、掃墓、工程破土等,當祭祀開始之前,也總要先祭拜伯公、伯婆,叫做「祀后土」 一般墳墓旁邊往往都有一個「后土」或「福神」的石碑,那就是一種土地公,負責保護該地安寧


Feature links:
www.meatbun.com.tw

No comments: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