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7, 2008

杨戬二郎神

杨戬是何人
  
杨戬也被人们称为"二郎神",中国神话传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人神混血,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撒豆成 兵,通晓七十二般变化,额顶生神眼(不知是死光发射器还是与照妖镜一个功能)手持二万五千二百斤的三尖两刃刀[三尖两刃枪](仅次于韦驮尊天菩萨的降魔杵 八万四千斤,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炼成),兼有招唤兽哮天神犬。师傅为名门昆仑派十二上仙之一玉鼎真人
  
杨戬血统高贵,身世坎坷,是玉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香救 母,杨戬也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作为玉帝的外甥,他与玉帝的关系并不好,“听调不听宣”便是一种极度的个性,‘裙带’?杨戬被描述的‘清奇秀气 ’,和那个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杨戬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 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只可惜太上老君不是个磊落之人",从这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 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

杨戬的身世传说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二郎神杨戬的英挺形象历历在目,但是,这位号称为"天界第一战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么了身世来历?他是何年何月从何处流传至今的呢?
  
首先,从吴承恩写在《西游记》里这首诗来看,至少在明朝中叶,民间对于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这诗只是概括式地一点而过,书中也没有加以解释和注释。但时至今日,二郎神的传说大量已经淹没而不可考了,像诗中所说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弹打凤凰"就不知所云了。
  
首先,杨戬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轨的产物,传说他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名杨君,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还生了儿子,据说还有个女儿叫三圣母的。
  
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 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大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名叫杨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 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他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也有几个个版本。早"劈山救母"的事迹绝对 是二郎的,但后来添枝加叶,以讹传讹的,就变出了"宝莲灯"故事。一笑此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带著明显的上古神话色彩,而沉香的 故事显然要时尚的多,形成的时间也较晚。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 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 描绘二郎神形象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 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 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 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 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二郎神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 证。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 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即以灌口的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 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 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 《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 之子李二郎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李二郎说。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 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宋会要》记 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 ”,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 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 二》)。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 文人的支持。
  
赵二郎说。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 道,因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 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 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据学人考证,《龙城录》乃宋人王铚托名唐柳宗 元而撰,有关赵昱人江斩蛟的事迹,应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铚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 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二 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 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二郎说。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 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封神演义》更明指其名叫杨戬,是玉鼎 真人的徒弟。其实杨戬本系北宋徽宗宠信的一个宦官,宋元时代,民间流传有一些他的轶闻,其中一则后来被编进明话本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 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后宫有一韩夫人因患病,奉旨借居杨戬府中休养。某日,韩夫人由杨戬内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庙里拈香,庙官孙神通窥其貌美,假扮二郎 神,趁夜潜入杨府,诡称与韩夫人有仙缘,诱其苟合。后被杨戬识破,设计捉拿治罪。有人认为,故事中孙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赵昱。但未知有意或 无意,这个杨戬捉拿假二郎的轶闻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走样了,最终杨戬变成了二郎神,再经《封神演义》“落实”,遂成定论;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的各种二郎神 里,这个产生于小说的“杨二郎”是最不足为据的。可是也有人指出,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 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至于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杨戬套合“杨二郎”,倒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的故 意附会。据说胡适认为杨戬是“括地皮”的人物,而当时民间祭祀二郎神有“负土”作礼的风俗,所以痛恨杨戬聚敛的民众便把神与人联系起来,称他“杨二郎”以 肆影射了(樊演《二郎神的转变》,《民俗周刊》第61、62期)。
  
那么这个原本与杨戬无关的“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杨难 当,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 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论》,上海人民出版 社,1957)。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 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 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崃县志》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 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 员。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6期)。
  
另外,也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谐音。如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 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 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 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说文月刊》第2卷第1期)。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 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祗的创见。
  
“外来神祗”二郎说。《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 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 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张政烺则认 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天宝元年(742),大石、康居 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 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 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义 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石二郎说。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 《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 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
  
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 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 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分,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 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 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分——“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这种称 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 《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二郎神小考》,《文史 知识》1982年第1期)。按:北宋赵抃《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 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此外,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 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 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 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 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 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发生。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 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

Feature links:战神杨戬

No comments:

Followers